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3月中期

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生态建设探析/郭一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一宁 日期:2018-04-03 16:09:34
体协同合作、劳心焦思的协商行为上。另一方面,中国协商民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在个体层面,协商民主保障个体表达政治诉求的权利与机会,尊重个体的意愿表达与民情传导,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在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网络广泛的、不同层面的协商主体通过政治参与表达群体性或个体性主张,实现了社会各主体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交流;在国家层面,协商民主实现了国家、政党、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决策合法性与决策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民意的汇集、整合、转化与落实的系统化路径。通过民主协商,国家与社会完成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继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党的理论与专业事务的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协商民主中得到深度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认识,缔结了全社会的精神纽带。
  在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下,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特征成为其与西方协商民主区别的显著标志,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佐证。
  三、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安全挑战与文化生态建设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协商民主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文化安全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生态建设,培育“发展型”“参与型”“引领型”的协商文化生态,加快实现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自强。
  (一)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安全挑战
  国际上,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国际间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博弈凸显,交锋频繁,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极为复杂。尤其在近年,西方社会不断鼓吹宣扬“宪政民主”能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等,诋毁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效。
  在国内,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成与发展,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如官本位意识、权大于法等思想对协商民主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不同主体间的思想文化和利益诉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性,新兴阶层人士希望得到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表达诉求,这些都对中国协商民主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二)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安全挑战,党和国家有必要进一步通过文化生态建设,提升中国协商民主的实效性与优越性,优化协商民主发展的文化生态。
  首先,培育“发展型”的协商文化生态,鼓励协商民主建设拓展新领域、新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系统化、内涵式的开发与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党和国家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方针,通过开放发展的文化理念保持协商民主的发展潜力与动力。同时,党和国家进一步拓展协商民主领域,优化协商民主的发展空间。如,各地政府探索“互联网+协商民主”,开拓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另外,党和国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协商民主思想相融合,积极探索国际协商民主的新形式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