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领导技术:一个领导科学重要概念被掩蔽的原因探源/聂世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聂世军 日期:2017-06-12 19:03:30
于典型的人治。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治国理论,其根本属性就是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民为邦本、仁爱万物,君舟民水、载舟覆舟为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为理想目标(《礼记?礼运》),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修养的内容,以慎独和反躬自诚为修养方法,以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道德情感,以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交友信诚为人际原则,以涵养浩然之气、克己复礼、舍生取义为道德担当,以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为领导原则,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为施政路径,以文质彬彬、庄重威严、睿智明哲为领导形象,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允执厥中”和刚柔相济、恩威并用、宽猛相宜为领导艺术,以礼乐教化为主体治理手段,实现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人治对法治和行政的技术之治不仅贬斥而且很不信任,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将高尚的人格化权威作为国家治理的支点,把实现理想社会目标的希望和责任都寄托于明君和贤臣身上。人治思想是一种理想化和充满温情的治理方式,它期待和设想的领导者是上承天命、下顺人心、智慧卓异、德性醇厚的贤能之人甚至是完人,被领导者对其敬之如神明、亲之如父母,出令施政如同风吹草偃、风行水上,所向披靡、自然成文、充满和乐,完全没有政治的严苛和血腥。
  人治领导方式不仅具有美好的情感和某种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而且在强大的秦朝遽然灭亡之后,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后,对于柔化暴虐的权力、整饬世道人心、缓和社会矛盾、保持庞大帝国大一统的地位、为民众维持基本的生存权利辩护等方面都产生了较为切实的治理实效,使我国直到清朝中期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但是,人治领导方式由于其理论的缺陷,实践效果愈来愈退化、变异,最终走向了其理论创制初衷的反面。人治思想对领导者的形象进行美化、神化甚至圣化,其初心是为了给现实的领导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典范,诱导领导者通过加强修养、见贤思齐来增进品德和智慧,实现“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指内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从“内圣”来讲:“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从“外王”来讲:“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天下篇》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但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