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组织内人际信任和知识共享关系的理论研究/王生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生银 日期:2016-10-19 10:14:17
于某种责任、义务或组织指派的目标,进行知识分享,同时也希望借助知识共享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从而得到组织认同,因共同偏好、群体目标、组织价值观彼此认同而形成信任。这种信任或许不是要得到回报,而是遵循群体规范,实现群体目标,或屈从于群体压力,因而信任水平越高,知识共享意愿也会越强烈。由于协作关系,知识拥有者考虑成员和自己属于利益共同体,进而会因利他行为动机关注其他成员,必要时也会主动和其他成员分享知识,因而有着强烈的知识共享意愿。由此,提出假设H4: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三)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共享行为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组织中的成员是否选择共享知识这一行为主要取决于其知识共享意愿[4]。组织成员把知识看作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而可能导致知识共享难以展开。对于个人来说,组织成员专有的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如果将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与他人共享,使他人获得了竞争力,那么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个人的知识共享意愿很大程度上能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知识拥有者在决策时会考虑利益得失,一旦其认为知识共享行为不能获得预期结果,知识共享意愿就不会太强烈,而这种知识共享的意愿能直接作用于知识共享行为的成功与否。由此,提出假设H5: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框架如图所示。
 
  三、建议
  (一)建立信任的组织文化
  信任能增强组织成员的组织承诺及对共同目标的认同。组织要改变内部利益评价标准,积极引导和建立有利于诚信行为的人际关系和集体制度。通过塑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形成知识共享的群体规范与价值观,自发形成知识共享这一组织公民行为。
  (二)建立健全遴选与培训机制
  依托遴选机制,甄别组织成员的资格,确定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流程,选择人品禀赋良好的组织成员,这既是组织识人的基础,也尽可能减少知识共享过程中利益博弈者和行为投机者的出现。此外,经过遴选与培训,可以优化和提升组织成员的知识资源及能力,有助于知识拥有者知识贡献的效果和效率;知识分享者明确认知信任关系的对象,进而对专有性知识资源进行获取。
  (三)团队建设
  组织可以通过团队建设培养组织成员对团队的长期承诺,促进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团队活动、团队培训等团队优化行为,能促进基于能力信任的指导关系、认同信任的集体关系和关心信任的协作关系的建立,进而使整个团队的知识产生协同效应。此外,还可以修正团队的规模及管理模式,注重团队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如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缩小团队规模。
  (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机制也能推进知识共享。组织需要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采用丰富的沟通媒介,健全倾听反馈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双方的理解和信任。除了会议等正式沟通渠道外,组织还可以借助出游、聚会等非正式沟通通道,为组织成员提供和创造多元高效的交流机会和交流平台。针对部分不愿意或不善于公开表达自己的信息、思想或情感的组织成员,要进行沟通行为分析和沟通技巧提升,鼓励他们采用除语言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