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前沿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价值意蕴、系统构成与实现机理/康 乐 臧秀玲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康 乐 臧秀玲
日期:2023-11-07 15:40:51
作为我国政党制度重要构件的统一战线及其运行机制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和巨大的核心性,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同化和吸纳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新生社会势力,因而最大限度地动员各种社会资源、聚合各种社会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以自身为中心逐渐建立了由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中心—外围’网络”[12],巩固权力运行层面领导与合作的统一、执政与参政的统一、民主与团结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社会整合机制的统一战线与作为沟通吸纳机制的政治协商俨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并强化政党制度领导力的内在机理与关键资源。
(三)中国共产党依托党政一体的治理结构和功能机制强化党外制度领导力
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通常扮演着决定性和创造性的角色。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与治理过程中,“政治”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运行国家治权的特定形态,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行动路线设计和推进的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这一形态在实践中通常落实为行动性治理的基本方式。“行政”则是指现代科层制政府以常规性治理的方式传递和执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意志和要求的体系化过程。这一过程在实践中因纵横交织的条块网络而存在的缝隙中产生了许多治理短板和治理空白。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执政党地位从法理意义上高度统一了人民意志、国家意志与执政党意志,党领导下的组织嵌入和人事管理使得政党组织与其对应层级的政府体系融合而成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党政结构,适应转型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治国理政的现实紧迫性,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动国家行政机关履行各自的职能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科层治理的超越。在中国特色的党政复合体制中,归口管理体制以及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各类领导小组、委员会、指挥部等的设置将国家治理的各个工作领域纳入党的战略规划与实施的行动轨道,不仅有效落实党对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而且发挥最高政治权威自上而下的政治势能,有效克服科层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量选择性执行或变通执行政策的负功能与组织惰性。政治与行政统筹协同的党政一体治理结构和功能机制不仅是党的领导原则向现实领导绩效转化的内在理路,也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政府体系的全面领导、组织融入和功能整合的主要路径,更是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战略与决策、政务与事务、领导与实施等协同管理进而达致结构性均衡与功能性均衡的政治基础和有效弥合国家与社会之间治理缝隙的有机纽带,成为超越政治与行政二元框架、合力提升中国共产党党外制度领导力及其治理绩效的整体方案。
应当指出,党的制度领导力的实现机理遵循“控制—整合—扩散”的逻辑进路,价值性、理论性、组织性和技术性四位一体的制度性资源让中国共产党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并且获得相当多的治国经验和许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领导力对组织成员的纵向控制。作为社会整合机制的统一战线以及作为沟通吸纳机制的政治协商能够稳定吸纳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兴社会力量、及时回应现代化过程中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完善代表民意、制定政策、动员群众等功能,实现并强化政党制度领导力的组织化形式和制度化渠道,保障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领导力对社会力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