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行政人假设视角下的权力极化及其治理/杨华锋 郑文渊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华锋 郑文渊
日期:2022-08-09 11:12:11
弈、大小变化都被限制在相应的制衡机制之下,可有效防止任意一种权力“出圈”。第二,寻求权力关系的动态均衡。权力的发展和扩张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权力是一种资源,而权力动态扩大的发展趋势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分配的过程。要想防止权力过大,就要对权力进行科学分配。在权力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实现公权与私权以及私权与私权之间合理的调配,公权能够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私权,而私权所包含的权力也存在其界限,这一切需要科学的权力制度机制来控制。第三,要重视权力运行过程中反馈和监督机制的作用。从权力的制衡角度来看,由于环环相扣、官官相护的内部潜规则或监督制度的缺陷,监督实际上不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最高权力支配者在很多时候也不能掌握信息的全貌,这种内部的监督机制实际上等于直接失效。因此,要完善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对权力的自然生长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控制的同时也要对个人的冲动进行管控,全面地掌握真实信息,保障信息传递渠道通畅,防止这种对权力的渴望造成一定的危害。
其次,需要重视权力制度生态的培育。狭义上说,权力生态是一种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会受到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的影响。历史传统的文化权力观念使得权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官僚或者说行政人一直处在政治的中心地位。这种环境下,一切资源都是由权力所把控和分配的,金钱名利等一切要素都与权力相挂钩,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这个体系生存。在权力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只能被迫服从、受到影响,追逐权力,以期掌握权力、扩大权力,逐渐发展为个体理性的考量。在制度体系、情境和权力文化的构建当中,要清晰地认识到权力个体和组织理性的存在。在这种制度环境中,个体对于权力有着理性的偏好,从而促成了权力极化现象的出现。制度情境突出表现为一种制度文化以及制度环境。异化的权力生态造就了特权意识和特权文化,特权意识和特权文化又助长了权力崇拜。因此,要重视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法律和道德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建设法治社会,营造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社会环境。法律是社会的底线,同时要注重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发挥道德模范的引导作用,不以托关系、走后门为荣,改变权本位的观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的良性循环,推动跨界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实践,促进社会善治的实现。此外,在这样一种权力制度生态的构建中,更要注意权力个体理性以及组织理性的存在,个体存在对权力的理性偏好,要警惕个体理性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协同管理,有效发挥企业和社会的作用。
再次,需要警惕官僚个体的理性。一者,权力具有代理属性,是一种公意,每个人都以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权力需要由代理人掌握。这种权力虽由代理人所掌控,但与权力相伴的责任未被合理地赋予到官员身上,即出现权责不一致的问题。抛去责任对官员的限制和影响,行使权力但不承担责任,因而他们在处理公务的过程中表现为积极地运用权力,无限地扩张权力,实现权力效用最大化,致使权力极化现象出现。二者,官僚具有公权私掌的效用偏好。行政个体作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