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行为分析与精准治理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殷路路 李丹青 日期:2018-12-20 11:38:01
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干扰扶贫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有的党员干部把扶贫项目和资金当作“唐僧肉”,千方百计插一手、吃一口、揩点油,违法违规插手和干预扶贫项目,甚至联合亲戚朋友直接承揽工程项目,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有的党员干部在为群众办理扶贫事务时故意摆出门难进、脸难看的态度,想尽办法从群众那里“吃拿卡要”。还有的基层党员干部打着组织的旗号违规向群众收取各种费用,使国家的扶贫政策严重走形和缩水。
  (三)在干部思想作风方面:作风漂浮“走过场”,意识淡薄“不作为”
  在基层扶贫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上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懒政怠政“不作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较为明显。有的党员干部责任心不强,担当精神欠缺,纪律意识淡薄,在扶贫项目验收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导致扶贫资金被虚报套取。有的党员干部有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遇事先为自己做打算,对于国家的扶贫政策规定搞“选择性执行”,对群众提出的关乎切身利益的愿望视而不见,对群众提出的合情合理的要求态度生硬恶劣,甚至故意设置障碍,互相推诿扯皮。
  二、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行为的主要特征
  (一)腐败主体的集中性
  基层干部是扶贫工作的主力军,处于决定扶贫工作能否真正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职位虽不高,但他们往往能够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与群众的“接触面”很大,与群众的实际利益联系最为紧密。很多情况下,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并不单单谋取个人的不正当利益,还会为其所在的各种小群体谋取利益。同时从权力结构来看,基层干部在体制内的相对权力虽小,但在扶贫专项领域内的绝对权力很大。这种腐败主体的基层化和集中性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遏止,就会呈现出扩大和蔓延的态势。
  (二)腐败环节的关联性
  腐败行为一般会在各种相互交织的环节同时或先后发生,呈现出整体行为的关联性。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不单单是一项经济活动,宏观上会受到市场、政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的资金管理、政策执行、干部作风、干群关系等也共同发挥着作用。因此,扶贫领域出现的“微腐败”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某些党员干部利用法律规章的漏洞和监管的缺失,在各个环节进行的权力寻租活动。
  (三)腐败行为的隐蔽性
  扶贫领域出现的腐败行为,多数体现在“微权力”腐败者利用职务之便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向扶贫资源、资金等领域渗透,或与行贿人暗中勾结、中饱私囊,总体看来有着较高的隐蔽性和潜伏性。同时,扶贫领域内的部分“微腐败”行为往往会从对物资直接管理环节转移到对各种扶贫物资的直接审批环节,增加了其腐败行为的复杂性,加之政策和程序的透明性和公开度欠缺,就使得其违法行径很难被揭露出来。因此,这种隐蔽性极强的“微腐败”行为也很容易成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弱点和盲点。
  (四)社会危害的直接性
  发生在扶贫领域的基层干部“微腐败”问题,从个案剖析来看,其腐败程度虽小,但由于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的直接性和联系的紧密性,极易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