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形式整改”现象、诱因及破除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周 围 日期:2018-12-19 11:34:56
备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的基层干部,通过加强实践锻炼促使其在“接地气”、经磨难中练就敢于为党担当、为国担当、为民担当的好胆识。
  (二)以成效取代文件
  “形式整改”之所以难以根治,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具有相当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即可以通过短期内看似达标的结果而满足考察要求,待至考核结束、一切遮掩行为撤去便原形毕露,等到考察部门再次提醒时又采取类似措施,表现出总在行动却始终难以到位和维系的状态,而上报至管理者的文件、需要填报的相关资料却是翔实完整的,即使上级主管部门想要追责也难以实现。想要规避流于表面的短暂性应付行为,就务必彻底改变责任主体的行为取向。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减少不必要的文件报批环节,保证对行为的考察主要来自实践成效的直接感知,而非各类汇报材料的间接反映。其次,创新考核方式。变固定的办公室集中考核为随时进行的实地日常考察,注重领导干部处理日常事务、突发情况、新情况的能力水平,以及其实际治理行为给民众所带来的最终利益,尤其是将民生的真实改善、社会的具体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次,以压力督促责任主体必须担实责、出实效。将整改成绩的认定融入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积极推行“竞升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对领导干部长期业绩与实干、口才与口碑的综合考量,通过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的竞争表现,判断其是否致力于问题的切实解决。此时,若领导干部仍寄希望于报材料、填数据而糊弄上级则必然难以赢得口碑、取得创新成绩,也就无法通过最终的考核。
  (三)以对象取代数据
  形式主义思想下,领导干部以“虚”代“实”的实质就是权力使用过程中的投机[2],其诱发原因之一正是对权责对应的模糊、机械匹配,即在权责对应机制下,看似权力的每一次使用都有形式上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产生,但这种形式上的对应并不关注权力最终服务的对象是谁、服务效果是否被认可。这就使得领导干部只要满足权责的形式上对应,就可以通过面子工程而规避对组织的切实奉献和履职,对于问题的整改自然也就只需“向上看”关注具体考评指标即可。因此,规避虚假作为对实干的替代就务必切断形式上的权责对应,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和服务效果的详细掌握而凸显实干的必要性。一方面,明确强调权与责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服务组织和民众,那么一切用权行为的最终服务对象也都必须是组织和广大成员,绝非对个人或小团体的“单独”发展,更非迎合上级要求的表格数据,整改问题所要实现的也正是对民众利益的维系。若无法保障这一最终目的,那么再完美的数据也都是虚假的表面成绩。另一方面,基于对最终服务对象的明确,权责对应机制应跳出彼此每一次匹配度的形式判断,这种机械的对照只会增大权力投机的空间。权责对应性的实现应取决于对最终权力使用效果的判断,这无关数据的填写,只能决定于民声,以权力有无用到实处、民众是否认可、改善效应是否实现为主要标准。
  (四)以制度杜绝圈子
  若领导干部在做事之前将精力过多置于对“人”和“人脉”的斟酌,则必然导致关系、情分成为主导事务处理与推进的关键因素。想要避免圈子文化下领导干部面对问题而产生“遮丑”、抗拒心理,就必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