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走出“权力囚徒”困境的高质量信息沟通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孔维民
日期:2018-12-19 10:58:00
考核下属的工作业绩,但是与下属的工作业绩相比较,他们往往更注重考察下属政治上的忠诚度。
三、将心比心、加强沟通,了解领导的战略意图与关键之隐晦信息
一般来说,层级越高的领导,其综合素养也越高。事实上,领导要折服人心,要充分彰显对下属的精神感召力,就要对人情世故更加练达通透。因此,如果下属能够将心比心地对待领导,领导一定也会很敏锐地接受并格外关注下属。
三国时期的张鲁很能够将心比心地看待领导,因此他在曹操阵营中就享有荣耀,并且善始善终。张鲁割据汉中三十年,他既是汉中地区的行政、军事首领,又是五斗米道的宗师,自称“师君”,是汉中民众的精神领袖,威望很高。曹操为了统一北方,进兵汉中。张鲁原本想立即投降曹操,但是其弟张卫坚决反对,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天险,致使曹军困顿不堪,但曹操最终还是击溃了张卫。《后汉书?张鲁传》曰: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阎圃说曰:“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于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安之。鲁即与家属出逆,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
此后曹操又把张鲁的五个儿子加封为列侯,而且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与张鲁结为儿女亲家。曹操为什么特别嘉奖张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张鲁在汉中的威信极高,加持张鲁主要是为了安抚民心;二是对张鲁相信自己的投桃报李。因此曹操嘉许张鲁既顺理成章,又不得不为。
加强与领导的沟通,了解领导的战略意图尤其关键之隐晦信息,对于有抱负的下属来说同样是很必要的。袁崇焕的悲剧一直让人扼腕叹息,其悲剧的主因自然在于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工作勤勉、励精图治,若君臣之间同心协力,二人的悲剧都可以避免,但是在“平台召见”之时,袁崇焕却准备不足,他既不理解崇祯皇帝,也没有把崇祯皇帝当作可以共同戡乱、赴难的战友,先是“漫对”崇祯皇帝,许誉卿指出袁崇焕的问题后,他不加警觉,再次“漫对”。《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
袁崇焕过于自负,根本不考虑崇祯皇帝对于整个战局的看法,先是提出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应该提出的战略目标,这本身就是“漫对”。而袁崇焕承诺的战略目标虽难以实现,却比周边人更加乐观、更加长志气,致使崇祯皇帝无法正确把握时局。
经过许誉卿的善意提醒,袁崇焕本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仓促之下,他也难以有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