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决策偏误及制约原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付 超
日期:2015-06-08 18:08:33
基本特征”。(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在西蒙看来,行政决策主体理性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限制,“第一方面,个人受到无意识的技能、习惯和反射动作的限制……第二方面,个人受到影响其决策的价值观和与目的有关的诸概念的限制……第三方面,个人受到有关其工作事务的知识水平的限制”。(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因此,如果这种有限性没有得到诸如头脑风暴或是集体决策的弥补,就会放大个人决策的弊端,增大决策偏误的概率。这样的有限性如果再加上一颗急功近利的心、腐败的头脑、骄傲自大的工作作风、武断专行的工作态度,那么,领导决策偏误的发生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此外,诸如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等领导者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同样会导致决策偏误。
2.领导决策模式因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领导决策的模式在结构和程序上都是封闭的,这种依托于计划经济的决策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封闭式的领导决策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格格不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种几乎完全忽略公众偏好与政治参与热情的、高高在上的、脱离公众的少数人决策模式加大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隔阂,是领导决策不接地气的直接原因。第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种模式制定出来的政策很难被公众真正接受,即便公众接受,也并不是因为对决策本身合法化的认同,更别提对决策的内化了,充其量不过是出于对决策者权威的惧怕不得已而服从,这种迫不得已的服从一旦遇到某种可以不服从的机会,便会显露出它的真实面目,并可能以某种事件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三,这种模式制定出的决策很难做到真正地反馈和纠错,即便在实践中证明这样的决策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有害的,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将决策的实践情况告知决策者,当决策者知晓决策的错误与不可行时,决策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危害和损失。第四,在信息全球化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封闭式领导决策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正如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中心研究员王锡锌在《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一文中提到的:一个开放性不足的政府更容易被特殊利益集团俘获,滋生腐败,从而引发公众不满,瓦解领导决策的正当性基础。(王锡锌、章永乐:《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由此可见,传统的封闭式的领导决策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领导决策偏误的关键因素。
3.领导决策偏误的责任因素。责任模糊是导致领导决策偏误的重要因素,我国行政体制的错综复杂和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领导决策偏误的责任难以追究。第一,在现行行政体制下,某些地方政府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一旦决策失误,很难追究领导责任。第二,某些地方政府表面看起来是领导集体决策,实质上却是某一领导或少数领导决策,而一旦发生决策偏误并产生实际的危害和损失,往往很难追究领导责任,这种看起来人人都有责任的决策模式,导致事实上的无法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从而陷入“法不责众”的困局。第三,由谁去追究领导责任也是一件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的事情,一旦领导决策偏误,公众很难追究,利益受损者难以追究,下级难以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