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公职人员“吃空饷”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戴文华
日期:2013-05-31 16:27:36
却从入读大学时就每月领取由财政全额拨付的基本工资、生活补贴及住房公积金等,5年的学费亦由省疾控中心承担,共计10万余元。
多头“吃空饷”:一些公职人员未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擅自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查出多个地区教师在编不在职,拿着财政薪水,却从事第二职业,人数达数百名之多。江苏某市多名企业老板在乡镇兼职副书记、副镇长,既在企业拿数万元年薪,又在乡镇长期“吃空饷”,享受公务员工资待遇;同时,有多名科级、副科级官员退居二线“吃空饷”,又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每月拿着数千元工资,有的年薪数万元。
“吃空饷”凸显监管漏洞
“吃空饷”现象在全国何以如此普遍?何以如此泛滥?何以久治不愈?
一是编制不透明。“吃空饷”现象泛滥,与编制、人事、财政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有很大关系。目前在不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一个单位核定的编制情况如何,哪些人有编制,哪些人没编制,每个人的工资是多少,这些信息除主管领导、人事部门和发工资的会计知道外,本单位的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外人更是无从了解,难以监督。
二是制度不健全。由于编制、人事、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上存在漏洞,使得一些人有空可钻、有巧可讨,于是擅自离职,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或退居二线,或请病、事假,长期不上班“吃空饷”。此外,允许停薪留职、借用、退居二线、照顾科级干部家属等政策,在客观上为“吃空饷”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催生了制度化“吃空饷”。一些单位既要养着大批在编不在岗的闲人,又要通过超编方式从二级行政、事业单位大量调人“混编混岗”,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利益分配有失公平,使许多人一心想着“吃空饷”的“内部粮票”。“退居二线”的土政策导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越改人越多,越改闲人懒人越多,为群体、多头“吃空饷”大开方便之门。
三是监管不到位。部分官员滥用手中的权力,违规运作,为自己的亲属谋取事业单位编制,长期“吃空饷”。大量人员“吃空饷”,既有权力走私,又有权力合谋,一些官员和“吃空饷”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互相利用,沆瀣一气。部分单位故意隐瞒干部、职工调出或死亡等情况,虚报工资人数总量,套取资金留作单位自行支配。公权缺乏有效监督,权力滥用,编制、人事、财政支出管理不力、不到位,使“吃空饷”者和操作者越来越多,且长期逍遥法外。
四是惩治不严厉。“吃空饷”作为一种骗取、侵吞公共财政资金的腐败行为,对公共秩序与公共财政之危害,早已为各地政府乃至普通民众所洞见,也催生了各种形式的地方治理路径。但总体而言,存在着两个方向性纰漏:一是位卑言微的基层人员常被处分,而领导干部多成“漏网之鱼”;二是治理方式往往是“以权力监督权力”,由于地方政治生态中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这种内部制衡很难产生效力,种种“吃空饷”行为也就总有生存的空间。另外,很多地方对“吃空饷”问题仅仅是一查了之,对有关人员一般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了事,极少有人被追究法律责任。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吃空饷”涉及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