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社会和谐视野下创新社会稳定工作机制研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夏 行 日期:2013-04-19 11:36:11
的。要建立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政府与社会外部对话协商网,定期与公众对话交流,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公共治理的基础性作用。要形成政府部门与媒体良性互动的沟通机制,实行政府及其各部门接受媒体采访和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关注民生、疏导民意、化解矛盾的桥梁作用。要建立心理健康预防、调整和维护机制,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使人们的郁闷能够及时得到排解,从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是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大调解”机制。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制度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拓展调解适用领域和工作内容,从过去集中于民事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拓展,形成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相适应的人民调解体系。要建立起集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纵向上创新调解组织方式,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扩大调解的社会覆盖面,形成严密的“预防、发现、调处”组织体系;横向上创新调解联动机制,加强与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真正发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要创设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司法审查、确认制度及公证制度,保证人民调解的执行效力。
  四是构建公正高效的群众司法诉求机制。公正司法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要建立便捷的纠纷申诉启动机制,深化诉讼制度、监察监督体制、司法鉴定体制等司法改革,让群众能够及时得到司法救助。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法无明文规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当人民群众将这些矛盾诉诸法律时,司法机关要敢于对法律空白问题做出合乎政策、法理、道德、事理的裁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利益救济手段。要坚持面向群众、着眼维权,采取便民措施,降低申请标准,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重点做好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的法律援助,努力做到“应援尽援”。
  三、创新建立动态化危机管理机制
  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目前,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产生社会危机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因此,管理危机是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客观上要求建立起一套规范高效的社会公共应急救援系统。当前,首要问题是要更新公共管理应急理念,改变公共安全就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观念,从常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使公共安全的治理模式从“危机处理”阶段走向“危机管理”阶段。这种治理模式,应包括社会预警、应急处置和有效保障三个体系。
  一是加紧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反应灵敏的社会预警体系。具备健全的社会预警体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紧急应对机制好比亡羊补牢,对社会不稳定事件,应对措施哪怕再及时、再恰当,损失和不良影响也已经发生。而社会预警是要曲突徙薪,就是要辨识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在不稳定事件发生前解决问题。要加快社会预警体系建设,长期追踪调查公众社会态度的变化,以期对可能影响未来稳定的破坏性因素实行提前预报和动态监测,及时采取措施解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