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高度重视社会信任危机对党执政安全的威胁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 明
日期:2012-08-06 14:16:47
生后,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7月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2011年3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亿元,但6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到86.6%(陈荞:《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后7月份社会捐赠额环比减半》,《京华时报》2011年9月14日)。各地慈善组织也同样遭遇了捐款骤减的现实。长时间艰难形成的社会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民众慈善热情,因为部分慈善组织引发的信任危机一夜之间毁坏殆尽,重建之路任重而道远。
新闻传媒具有传播信息资讯、培塑公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等功能,是社会信任体系建立、社会公众信任观念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媒体的社会责任不单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还在于社会良性文化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社会道义的高度褒扬。有些媒体忽视了激浊扬清、贬恶褒善等社会责任的担当,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和不当传播行为冲击了传统社会信任体系,不但没有引导公众形成新型健康的诚信观念,反而使人们的怀疑、质疑、猜疑心理加重,带来了社会公众的信任恐慌,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陌生人社会”是社会学中相对于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熟悉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而提出的概念。在“陌生人社会”中,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主要依靠公民意识的自觉与契约、制度和法律来维系。我国当前的现实是国民的契约意识有限,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由此导致陌生人群体交往之间约束力量的缺位。陌生人之间有一种本能的防备与文化惯性引发的不信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提防与不信任。近年来,一系列社会事件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的出现让许多人不得不提高警惕,也使很多人越来越失去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安全感。一些人见义勇为却遭遇冷漠,助人为乐反遭讹诈,而“碰瓷”勒索等事件却频繁发生,这更加重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这三类社会信任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将会对党执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一,会造成党执政经济资源耗费增加。社会信任危机事件频发带来的经济交易、人际交往、社会舆论方面问题的影响扩大化之后,会导致社会摩擦增多、社会矛盾冲突出现概率增大,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或官方力量出面化解,其中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叠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资源耗费。其二,会造成党执政公信资源的流失。这些信任危机的不断加剧会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康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产生的不满、愤怒、仇视情绪往往会转变为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不满、诘难甚至是指责。其三,执政外部环境恶化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当某些社会信任危机事件爆发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之后,有可能会与其他社会问题合流共振,甚至可能被某些反动力量挑拨利用,从而变成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
(作者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凉 风
E-mail:ldkxlf@sina.com
电 话:0371-63926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