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腐败治理与党的公信力建设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卢爱国 王跃勇 日期:2011-11-23 10:57:37
员信任度相差无几。
  (二)消极腐败:党的公信力双重反差的主要因素
  党的公信力双重反差问题,是多因一果,既与宏观的社会系统变革相关,也与中观的执政系统功能发挥相关,还与微观的民众系统变化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党的执政系统出现了功能性问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消极腐败已成为党的公信力双重反差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民众对消极腐败总体状况评估差,与清正廉洁的目标预期形成强烈的反差,消极腐败成为制约党的公信力建设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在清正廉洁、经济效率、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发展民主等目标追求中,民众诉求与党的施政绩效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老百姓对党最为期待的是清正廉洁,依次是经济效率、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发展民主。可见,当前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可信性评价的首要维度既不是经济发展程度,也不是社会稳定程度,而是清正廉洁程度。但从实际施政行为看,民众对最为期待的清正廉洁评价不高,位列第四。对“您认为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的调查显示,贪污腐败在十个选项中高居第一。可见,民众对清正廉洁的期望与现实评判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侵蚀党的执政绩效,进而不断消解党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消极腐败也是影响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公信力的主要因素。问及“您认为影响党群干群信任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7.2%的被访者认为“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是影响党群干群信任关系的第一因素。在对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及其工作总体评价中,对“是否有公物私用和公款吃喝问题”满意度最低,只有40.5%的被访者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明确表示对“是否有公物私用和公款吃喝问题”不满意的被访者达71.8%。同时,基于137位民众的访谈结果也表明: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是中央组织与基层组织认同反差、党的基层组织公信力低落的主要原因。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消极腐败何以成为党的公信力双重反差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看,消极腐败从以下四个方面消解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从而侵蚀着党的公信力。第一,消极腐败玷污党执政的正义形象。党执政的首要合法性基础在于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消极腐败削弱党的代表性,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败坏党的正义形象,从而成为党的先进性的腐蚀剂。第二,消极腐败消解党的执政绩效。党执政的有效性,是党获得民众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的重要基础。消极腐败使公共财富大量流失、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增强,从而削弱党的执政权威,消解民众对政治体系的普遍信仰与忠诚。第三,消极腐败侵蚀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是党执政地位赖以维持和巩固的基本条件。消极腐败是反社会组织发展和膨胀的酵母,民众对反社会组织日益增强的认同会不断蚕食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同时,反对消极腐败是一面非常有号召力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很容易形成反社会力量的积聚,也消解着民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和认同。第四,消极腐败挑战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在党执政合法性中,意识形态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意识形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一般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特定的信念,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义务感。革命战争年代,党依靠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忠诚和信仰,但改革开放进程中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