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3月下期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算法歧视及其消除/周荣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荣超 日期:2021-04-25 10:55:12

   

  【摘  要】大数据、算力与算法是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但数据源偏见、算法能力掌控、算法透明与追溯等问题,阻碍了宜居美好智慧城市的建设。消除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算法歧视问题,要正确处理数据偏见,注重算法伦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
  【关 键 词】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算法歧视;数据源偏见;算法伦理
  【作者简介】周荣超(1980— ),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6-0100-04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资源利用和文明创造能力的强有力表征。科技的每次变迁飞跃都带来了城市形态和城市治理智慧的提升。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城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但相关智能技术的不成熟与运行存在的缺陷,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算法黑箱所产生的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等,不可避免地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智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风水观念、社会等级制度、南北朝向行列式住宅,城市中千姿百态的屋顶设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推动力量。这些推动大型城市空间营造和发展的文化力量可以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有国外学者指出,中国近年来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并不完全是受到西方模式的引导,它深深植根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1]中国城市的发展,虽然原有的面貌正逐渐褪色,但其内在仍具有自身独特的方式。比如,上海的安亭新镇,其原型是德国文化名城魏玛,但在实施过程中,原先设计中德城镇围合式的空间被改造为行列式格局,原来自由开放式的街区设计逐渐被规制和整合为一组一组的门禁社区。这都体现了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与现代城市治理的思维方式,即把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进行识别与界定,形成了一个社区治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兴起,智慧增长作为一种新的规划主张受到欢迎。智慧增长主要是限制城市扩张,以便建成紧凑型、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利用率较高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城市的构想付诸实践。智能城市是运用物联网构造城市新的基础设施,它通过信息采集的变革为城市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提供了可能。进入21世纪,智慧增长和智能城市理念相互融合,演化形成了智慧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是人与物的智慧相结合,是人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从智慧城市内在的特性来看,它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市民高层次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它也能在发展繁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建立起可持续的财政资金筹集机制,不断改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综合来看,上述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分析、数字规划设计等技术手段密切相关,需要把城市规划、技术应用、社会治理创新与人文价值关怀进行有机融合。一般而言,智慧城市需要强有力的智能技术支撑,智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