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7月下期

单位员工心理距离产生的诱因及化解对策/陈于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于华 日期:2020-08-24 15:52:10
  【摘  要】单位员工产生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多样化,心理认知差异化;单位文化发展滞后,信任文化建设不足;单位人际环境复杂,各方需求不一。构建良好单位氛围,缩短员工间心理距离,具体而言,应重视信任培育,创建良好社会信任环境;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单位信任文化建设,构建单位命运共同体;用区块链思维重塑信任关系,改善单位人际环境。
  【关 键 词】单位员工;心理距离;解释水平;心理优势;信任习惯
  【作者简介】陈于华(1980— ),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列理论和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4-0076-03

 

  1912年,英国学者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并用此来解读现实中所有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被界定为距离的普遍形式,任何维度的距离都必须内化成心理距离才能在审美中产生作用。布洛的心理距离学说赋予了人们较强的主动性,被扩展到了多个研究领域。1998年,Liberman和Trope在心理距离学说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心理表征理论,即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领导科学、组织管理和公共决策等领域,对探析单位员工心理距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关于单位员工心理距离的认知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解释水平会随着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的感知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心理距离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解释水平。当心理距离较远时,人们通常只能掌握较少的有用信息,同事物信息交流少,则会倾向于去背景化的认知表征,即高解释水平认知,具有简单的、本质的、总体的和抽象的特征。当心理距离较近时,人们通常能够掌握较多的有用信息,同事物信息交流多,心理上压迫感较强,则会倾向于背景化的认知表征,即低解释水平认知,具有复杂的、表面的、局部的和具体的特征。在工作实践中,单位员工自觉地以自身为参照点对事物进行主观感知,其差异性代表着不同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较远的员工对事物的评判态度倾向于严厉,心理距离较近的员工对事物的评判态度则相对温和。员工心理距离对单位人际关系、执行力、工作效能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单位员工产生心理距离的诱因
  (一)社会需求多样化,心理认知差异化
  改革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当“熟人社会”规范被打破,社会迅速地迈向“陌生人社会”时,传统社会秩序失灵,但新的社会“契约化”制度建设没有得以迅速跟进,使社会结构性矛盾凸显。[1]再加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致使各种心理矛盾激烈碰撞。另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带来了很大冲击,出现了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念重构化、行为自由化和身份匿名化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人们心理准备不足,矛盾心理被放大,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被悬置,不信任心理预期增强,甚至出现社会信任危机。急剧的社会变化增强了人们的角色意识,促使群体和个体依据职业特点和自身素质,在社会变化中努力进行角色转换,寻找新的社会定位。角色的改变使群体和个体观察现实社会的角度和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显著变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