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7月下期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政府舆情回应路径建构研究/王艳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艳艳 日期:2020-08-24 15:20:56

   【摘  要】政府舆情回应中的信息不对称分为内生型、自然型和主观型三种类型,分别表现为政府视角下有限信息供给不足、媒介视角下有效信息传输耗散、公众视角下有限信息解读偏差。政府在舆情回应方面存在传统管控思维模式,表现为舆情回应能力不足、信息管控边界性强、刚性手段不适应需求等。政府要积极转变舆情回应模式,构建“信息—情绪”政府舆情回应路径,通过舆情信息治理和社会情绪疏导达成政府舆情回应目标。

  【关 键 词】信息不对称;政府舆情回应;媒介;公众;社会情绪
  【作者简介】王艳艳(1981— ),女,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4-0022-04
 
  一、政府舆情回应中的信息不对称
  最早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乔治•阿克洛夫,他认为,信息不对称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双方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即一方占有信息量多,另一方占有信息量少;二是交易双方对信息占有相对量以及相对地位有明确认知,因此呈现出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传统完全信息假设的一种突破,论证了不确定情境下市场主体不完全信息博弈逻辑,具有深远影响力和广泛解释力。
  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信息是一种重要交易资源,这种解释同样适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各主体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比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等。舆情回应是指政府就舆情事件向社会和公民进行解释说明。政府毫无疑问掌握着更多信息,公众在信息层面处于弱势,舆情回应中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明显。
  舆情回应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是政府通过一定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信息源;媒介主要指网络媒介,是信息通道;社会公众则是信息接收端。政府舆情回应,其本质就是政府对公众的信息影响,是减小不确定性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受政府舆情信息传播能力和控制能力、网络媒介可靠性、信息传播速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舆情回应的目的在于降低舆情事件对社会公众的负面影响,减少公众因信息不确定而产生的疑虑,达到维护政府形象的目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舆情回应并未达到其目的,政府信息控制能力不足、公众信任不高、网络媒介失准等问题导致信息失真,并由此产生了舆情回应中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网络媒介、公众都是造成舆情回应中信息不对称的潜在因素。政府自身的技术原因或者政府有意隐瞒信息等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为内生型信息不对称,网络媒介干扰造成的有限真相为自然型信息不对称,公众认知水平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为主观型信息不对称,三者形成了舆情回应中信息不对称的干扰链条,致使真实信息难以传递给社会公众,既降低了政府舆情回应效力,也影响了政府提升公信力。
  二、政府舆情回应中信息不对称的三重干扰
  (一)政府视角下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政府舆情回应面临着动力与能力两个方面的限制。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政府自利性造成其信息传递动力不足,科层制运行模式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