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2月下期

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孟 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孟 莉 日期:2019-12-20 13:07:11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需要高度重视乡村社会的法治秩序建构,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形成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良好互动关系,打造多元主体共治的局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关键作用,坚定法治化治理的目标、理念,制定专门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关 键 词】乡村治理;法治秩序;法治思维;法治保障
  【作者简介】孟莉(1978— ),女,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24-0108-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制过程中,仍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这一基本原则,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通过推动法治建设、增强法治保障来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基于乡村治理的现实背景制订乡村法治化治理方案,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一、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面临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治理法治化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趋向更加明显。乡村治理的法治化需要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有效互动,既不能搞“全能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乡村自行其是、无序治理。只有把德治、法治与自治有机统一起来,乡村社会才会展现出真正活力,乡村治理才能走上治理现代化的正常轨道。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植根于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土壤,运用法治化的治理结构可以弥补农村经济市场化中的组织缺位现象,规范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还能够为农村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突出服务农民的治理思想,以农民为本位,不断完善法律规范和乡村规约,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二)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农村地区也纷纷采取了一些举措,加速了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完善农村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法治化实践的依据。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进一步规范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为农村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搭建基层法律服务网络。当前,农民整体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不强,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除了要在制定法律方面下功夫,还要在法律服务方面进行革新。为此,农村地区相继设立了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且法律顾问等服务网络也逐渐向基层下沉,积极搭建村民法律服务平台、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和法律调解工作等。三是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村民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群众基础,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村民自治制度关系着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