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2月中期

习近平领导风格形成原因分析/刘志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志伟 日期:2015-05-02 16:33:19
  习近平上任两年多以来,已经展现出鲜明的领导风格,得到国内民众的普遍赞誉,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领导学认为,领导风格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习惯化领导方式。所谓习惯化领导方式,即一种在领导实践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长期而稳定起作用,且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领导方式。任何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除了领导者自身禀赋、性格特质等先天性因素之外,最具决定性的还是领导者自身的家风传承、学校教育、实践历练、人生感悟、时代影响、文化浸润等后天性因素。综合分析习近平领导风格形成的后天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践历练
  综观习近平的人生成长道路,有三个阶段对其领导风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是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被加上了“习仲勋反党集团”“西北反党集团”等种种莫须有罪名,被立案审查,撤销职务,赶出中南海,在“文革”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场家庭变故发生时,习近平刚刚9岁,巨大的政治阴影和社会压力始终伴随其整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的成长过程,因而对其承受命运打击、忍受精神折磨的心智强化和性格形成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恰如中国古语所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
  二是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艰苦锻炼。1969年初,习近平还是一个年龄不满16岁的少年,那时他就到经济十分落后、生活十分艰苦的陕北地区插队落户,在一个黄土高原中的小乡村——梁家河大队,一干就是7个年头。那些年,习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常常扛着二百斤的麦子要走10里山路,住土窑洞、吃窝窝头……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干活不惜力的“好后生”。艰苦生活的磨砺、辛苦劳动的锻炼极大地强化了他对国情、民情的深刻认知,增强了他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他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正是源于他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
  三是成年以后的工作历练。1973年,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的习近平走上了其从政生涯第一个“领导工作”岗位,担任梁家河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40多年来,他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历经16次重大工作调整,先后担任过三个省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从而为其领导工作经验的积累、领导工作方法的摸索和领导工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二、父辈传承
  习近平领导风格的形成,也得益于父辈的培养与教育。习近平出身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其品格德行、精神风范和性格特质的重要滋养和基本来源之一。这一方面,尤其是其父亲习仲勋的影响更是重大而深刻。
  习仲勋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已是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