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建构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借力”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守涛 日期:2012-01-04 17:31:36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给予了郑重而积极的关切,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能力不足的危险”。笔者并不打算对既有文献作系统评价,只拟对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的“借力”机制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有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建立应对机制。
  一、能力、能力不足与“借力”机制简释
  所谓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指特定的行为主体顺利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与特质,是人们通过学习、工作、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历练而成的本领、技能、智力的总和。具体到领导干部的能力,则是指那些与领导干部职责相适应的各种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与技巧等要素。
  领导干部能力不足就是指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与技巧等要素部分或全部地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能合法合理而有效地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进而不能很好地制定并实施决策的现象。当然,这里必须注意的是:第一,各种能力要素全部缺失的极端现象只是一种学理意义上的指称,现实中一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第二,各种能力不足现象的原因既涉及源于能力要素缺失的真性能力不足问题,也涉及源于制度限制和个人懈怠与懒散的假性能力不足问题。第三,能力不足问题的存在并不一定表示相关领导干部不胜任其职务,毕竟人类理性是有限的,在复杂多元的政务操作环境下,这种人类固有的理性有限性之影响就会更加显著。本文正是基于这种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视角展开讨论的。所以,本文在论及领导干部能力提升机制时,其要义不在于既有文献常常提及的领导干部自我学习与实践的总结,以及各种业务能力培训与教育,而在于领导干部对来自社会大众与媒体及其他公职人员的能力的善用,也就是“借力”机制。
  二、建构“借力”机制的缘由与意义
  要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就不能忽视“借力”机制,其原因是,在各种社会问题面前,无论什么样的领导干部,其能力终究是很有限的,即便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种政治强人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建构“借力”机制的缘由与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共事务本身的复杂性。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公共部门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解决公共问题、管理公共事务、创建并维护良善化的公共秩序,然而,这些任务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容易。公共管理不像农业从业者种植农作物那样,可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一项公共管理事务的完成,都会受到种种政治、经济、人文与社会的多元因素的影响。同时,公共管理也不像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那样,主要为利润这一核心目标努力,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面对并平衡多元而交织的公共目标,比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经济发展统筹、作为公务支持要素的例行会议与公务接待。总之,正如美国学者格罗弗·斯塔林曾经指出的,“公共部门的问题与挑战本身是很困难的”(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另外,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等多方面的时代变革,所谓的风险社会对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