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仇官”心态滋生的原因与纾解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 佳 日期:2011-06-30 15:54:58

  近年来,一些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逢官必炒、逢官必究,发生在个别官员身上的贪腐行为、丑恶现象以及不当言辞经过个别媒体特别是网络的无限放大、口诛笔伐,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一些本属于个案的负面事件,经过媒体的放大、渲染特别是网上的推波助澜、不断发酵,最终将社会舆论导向“仇官”和对政府的批评指责。在“仇官”舆论的裹挟下,一些人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公正持论的勇气,甚至滋生了“仇官”心态,由此加剧了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怨恨情绪,这不能不引起警惕。分析并纾解“仇官”心态,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仇官”心态滋生的原因分析

  1.一些党政干部宗旨意识、群众意识淡漠是“仇官”心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大多数党政干部是好的,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但也必须承认,在干部队伍里确实有少数官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的官员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有利的就办,无利的就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工作中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对群众愿望不上心,对群众生活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动心。有的官员工作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在执行政策时不进行细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只是一味地下指示、提要求,给群众留下简单粗暴、傲慢专横的印象。有的官员害怕面对群众,对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事,能躲就躲,能藏就藏,实在躲藏不过去就搪塞应付、敷衍了事,甚至采取非理性手段压制群众。诸如“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与政府作对就是与法律作对”、“跟政府作对就是恶”、“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一类言论,实际上是宗旨意识、群众意识极端淡漠的体现,不仅败坏了官员整体的道德声誉,也刺痛了社会本已敏感的神经,加剧了公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感,于是导致公众对官员总体社会形象评价的负面化。

  2.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冲突为“仇官”心态的滋生提供了社会土壤。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但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调整和社会利益的急剧分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交换的利益关系构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结构,利益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得到拓宽,利益需求和获得途径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同群体之间以收入水平为标志的差距呈扩大化趋势,在利益追求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摩擦日益增多。在社会利益分化过程中,个别官员和一些有背景的商人凭借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垄断资源成为所谓的既得利益者,而普通社会公众尽管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较之以往有很大改善,但其社会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却日渐增强,因此,不难理解民间广为流传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行为。

  3.个别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仇官”心态日益放大。“仇官”心态的滋生蔓延,与个别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该说,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推进反腐倡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