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2期
“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二维框架下公共服务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基于央地68份医养结合政策文本分析/吴 飞 郭怡格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 飞 郭怡格
日期:2025-06-16 08:34:27
复使用;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完善行业建设标准、运行管理标准与质量评价标准;不断加大对医养结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融资渠道;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加大优惠力度,明确优惠标准,推动相关政策细化、量化。二是保持供给型政策工具的注意力配置强度,根据需求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不断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加强医养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医疗保健、机能康复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视资金保障的可持续性;完善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与老年人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利用智慧技术连接多元主体,形成协同供给网络,快速匹配供需,实现服务顺畅衔接,通过医养结合智慧化管理系统来监管服务质量。三是适度提高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整体注意力配置强度。政府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引领者,应持续加大政府购买力度,设置合理多样的政府补贴项目,如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岗位补贴等,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利用“服务外包”“试点示范”等政策工具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需求型政策工具对于医养结合服务的拉动作用。[15]
2.均衡分配政策注意力,促进利益相关者协同共治
医养结合政策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积极配合、联合行动与协同共治,这就要求医养结合政策能够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表达、关系维护、冲突协调之中,不能厚此薄彼,促进价值实现与和谐共赢。因此,改变潜在利益相关者占据过多政策注意力的现状,平衡医养结合政策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对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配置强度。既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其提供精准专业、安全满意的养护服务是医养结合政策的最终目标,那么,政策在设计、实施、修正过程中,就应给予老年人通畅的参与渠道,回应其利益诉求,增强其评价效力,紧紧围绕核心利益主体的需求整合资源,这样政策网络才能更加科学、可行。其次,要提高边缘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配置强度。社会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是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主力军与重要力量,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兼具公益性、专业性与多样性,理应在医养结合的筹资融资、服务生产、供需衔接、质量监控、失能评定、结果评估等方面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但是,当前相关政策缺失,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医养结合服务很难有实质性进展。今后在推进“能促型”与“促能型”政府建设中,应基于共同的公共利益,构建开放、鼓励、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优化政社关系,加大支持力度,以合作共识为导向,通过高质量的政策安排与执行,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以制度外驱力激励社会组织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再次,要解决潜在利益相关者内部的注意力配置结构不均衡问题。一方面,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关注度,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明确各类企业是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关键主体,同时看到受制于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项目微利性、供需信息壁垒与信任缺失等因素,医养结合产业不会自发形成完全供给市场,需要政府利用多种政策工具进行扶持、管理,引导市场参与,保障持续运营,促进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在进行政策设计时,要注重释放市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利用刚性支付保障、市场组织培育、标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