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2月下期

广告·书评●海上丝绸之路中广西侗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探析/王 成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 成 日期:2019-03-21 17:54:51
海上丝绸之路中广西侗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探析
——评《侗族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研究》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前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北海,了解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广西的发展潜力很大,发展后劲也十分强劲,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在广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西的优势,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进行探索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广西的地域文化,更好地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侗族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研究》(刘涛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主要对侗族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艺术进行了研究。侗族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中,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建筑艺术,形成了别样的民族特色。该书对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背景以及侗族村寨的规模、布局形态、空间构成、环境特征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吊脚楼、鼓楼、凉亭、风雨桥等传统建筑,同时分析了侗族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及其蕴藏的民族思想内涵。该书对于深入探索侗族传统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能工巧匠采用简洁的手法、令人惊叹的技巧,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创造出舒适、经济、实用的民间居住建筑,实现了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侗族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研究》提出,侗族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色。侗族吊脚楼主要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有两至三层,两端处有偏厦,四面逐层悬挑,形成下小上大的外观形态。侗族聚居地区潮湿多雨,为了避免潮气和虫兽入侵,吊脚楼底层大多不住人,只用于饲养家禽、放置柴草杂物等。二层为主体使用层,是侗族人饮食起居的主要地方,由卧室、堂屋等空间构成。内设卧室,卧室外为堂屋,全家人取暖、炊饮都在堂屋中进行。吊脚楼随山势的高低而建,凹凸起伏。凉亭是侗族建筑的“三宝”之一,侗族聚居地区山高路远,山坳与田野之间的行人都在凉亭中纳凉休息。《侗族传统建筑形制与空间研究》中指出,侗族凉亭主要为木质结构,上两层为塔状,下面为方形,三边有栅栏。凉亭是供人休息交谈的地方,内部设有长凳,挂有草鞋,供行人免费替换。侗族的风雨桥举世闻名,建筑形象独特,在侗族地区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风雨桥是一种结合了桥、廊、亭的桥梁建筑,可方便行人过河,还能够在炎炎夏日给行人遮阳,同时其内部雕梁画栋,极具建筑艺术美感。风雨桥的两端是由数百斤重乃至数吨重的青石建造成的墩台,桥墩主要为六面石柱体,中间为木质结构。为了弥补木材截面有限的问题,风雨桥的桥面使用了密布式悬臂托架支梁体系来增加木梁桥的跨度。桥面上的亭廊为木质结构,木材穿方衔接而成,不用铁钉,榫卯结合形成整体。在亭廊上还有木凳供来往行人休息。为了进一步保护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