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8月中期

核电项目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治理机制研究/李文姣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文姣 日期:2018-08-31 16:41:33
  【摘  要】发展核电项目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核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具有风险认知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冲突的非直接利益性和风险的窗口期效应三个特征。可从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机制和构建信息公开机制方面入手,预防和治理由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关 键 词】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核电项目;预防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李文姣(1983— ),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风险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CSH011);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核电项目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B419);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邻避风险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23-0054-03
 
  2007—2010年是我国核电建设飞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事故,国务院暂停了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工作。在中国,核电发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核电项目是国家整个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为缓解居民用电紧张、改善大气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却由紧邻项目的周边少数居民负担,这一矛盾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临近区域的民众通过集体抗议来表达对核电项目的反对,造成邻避冲突。如果邻避冲突逐步激化而无法妥善化解,就有可能从民生性冲突转化为政治性冲突。核电作为重要的高效清洁绿色新能源如果因回避邻避冲突而放弃发展无疑是因噎废食。
  一、核电项目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一)风险认知的“心理台风眼效应”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面对核辐射的潜在威胁,日本本土秩序井然,而与其隔海相望的中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出现抢购防辐射产品的现象。与辐射圈外国外公众的恐惧和忧虑相比,日本公众身居灾难中心却格外淡定,这就像台风爆发时外围剧烈旋转的空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易进入台风中心,会形成直径约为10km风力微弱的“台风眼”。心理学由此提出了“心理台风眼效应”来解释处于风险事件中心地带的公众的风险认知反而低于外围地区公众这一地域性差异现象。[1]“心理台风眼效应”产生的原因与风险认知有关,风险来自未知的不确定性损失。临近核电项目周围的民众在政府的宣传和科普中,获取了更多的核电安全信息而降低了风险认知;而离核电项目距离较远的民众因为信息不充分,他们的风险认知水平更高,对核电项目带来的风险也更为恐惧。
  (二)冲突的非直接利益性
  根据核电项目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可以发现,离核电项目较远的居民属于非直接利益群体,他们反而更恐慌核电项目带来的潜在环境污染。因此核电项目引发的冲突表现出非直接利益性,参与者的关注和诉求并非物质利益补偿问题,而是对安全感、公平感和正义感的维护,虽然表面上指向抗议公共项目的建设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