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3月中期

基层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管理主义误区与矫正/沙靖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沙靖宇 日期:2018-04-03 16:46:2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在实践层面取得不少成绩,但总体效果仍然欠佳。究其原因,与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基层领导干部密切相关。以管控导向、技术治理、效率中心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主义深刻影响着基层领导干部的治理思维、行为策略与目标追求,进而导致其在社会治理中步入行政管控的维稳导向、技术主义的表层治理、社会发展的非均衡化等现实治理误区。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必须矫正社会治理中的管理主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维权实现维稳;建构“参与式”治理模式,发挥多元治理优势;完善考核与问责机制,实现社会均衡发展。
  【关 键 词】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管理主义
  【作者简介】沙靖宇(1982— ),女,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思想史、管理哲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ZZC01);黑龙江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现代国家治理中的管理主义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DJDY201606);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主义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YJSCX2014-013HLJU)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08-003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重要命题,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对当下中国社会领域问题的深切关注与回应。基层领导干部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担负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在实践层面取得不少成绩,这得益于基层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精神、服务意识与使命担当。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治理效果不佳,其原因既与我国由农业向工业、由计划向市场、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体制阵痛”有关,也与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思维、行为以及目标追求密切相关。如果从后者追溯社会治理不佳的原因,那么充斥于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中的管理主义导向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因此,深入探讨基层领导干部社会治理中的管理主义问题,对于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主义的基本表征
  学界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管理主义的兴起。管理主义从诞生之初就以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优势,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呈现出特有的行为表征。
  第一,管控导向。管理主义强调通过科学化与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来实现管理目标。由此,管理主义认为,所有的管理都是相通的,所有复杂的社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标准化的管理问题,并且坚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实现高效率。管理主义坚信人类的组织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问题,这种管理是通过绝对权威、等级原则、有效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管理主义强调管理至上,并且以控制为其基本行为策略,而忽视管理的服务导向。
  第二,技术治理。在管理主义看来,技术是管理的手段,管理是技术的运用,管理就是一个技术操作系统。由于技术手段具有有效性、可行性、合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