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1月中期

从“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7-12-06 10:11:58
  【摘  要】儒家秉持“约情”的基本立场,强调以“事”为出发点,以“理”为准绳,透过节制与涵养功夫让道德判断力充分发挥作用,避免“迁怒”的负面影响。面对古今广泛而复杂的迁怒现象,领导干部不仅要汲取自我限制权力与修身实践的儒学资源,也当关注权力制衡与权利保障机制、社会沟通协商与理性辨析机制、情感心理调适方法的运用,从而更好运用古今生活经验,促进问题化解与增进公共福祉。
  【关 键 词】迁怒;约情;修德;政治;心理;儒家修身
  【作者简介】韩中谊(1984— ),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经典与解释。
  【基金项目】广东省委宣传部2017年度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扶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MYZX201626)
  【中图分类号】C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32-0032-04
 
  《论语?雍也》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本文所要解读的这则对话,源于孔子与国君关于负面情感的扩散和转移的探讨。在儒家经典注疏传统中,一些平淡的生活事件及其讨论,往往能够触发思想者的灵感,跨越千年进行对话。在这里,“迁怒”所引发的社会政治效应,“不迁怒”导出的“约情”问题与修身功夫,都是儒学关注的重要议题。我们可以将其导入关乎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的思索中重新探讨,从中发现儒家思想的睿见与盲点。
  一、儒门要义:“无情”还是“约情”
  关于孔子如是回答的缘由,《论衡?问孔》:“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其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皇疏:“当时哀公滥怒贰过,欲因答寄箴者也。”邢疏:“哀公迁怒贰过,而孔子因以讽谏。”[1]367三说认为,孔子之论是受到社会身份之制约,因人而发的、出于讽喻需要的委婉教导;《集注》主张,“颜子三十二而卒……盖深惜之,又因见其好学者之难得也”[1]367,认为这一回答缘于孔子对颜回之死的一时感伤,加上好学者难觅的深切感慨。前后相较,前者说明何以言及“不迁怒,不贰过”的理由,后者说明孔子深许颜回“好学”的情境。
  在如上还原具体情境的基础上,历代注疏更为重视挖掘其中的普遍意义。首先是关于“学”的内涵。《反身录》:“学所以约情而复性也……学苟不在性情上用功,则学非其学。性情上苟不得力,纵夙夜孜孜,博极群籍,多才多艺,兼有众长,终不可谓之好学。”[1]368程树德按语:“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1]369钱穆也说,“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2]。可以看到,对客观物理的求索、群籍的训诂博览和才艺特长的培养,并不是古代之“学”的终极目标。“学”应该围绕着“切己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