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9月中期

辅导式“联合生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个逻辑转换/蒋 源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蒋 源 日期:2017-10-16 10:01:21
  【摘  要】公共服务“联合生产”的理论及实践,聚焦于调整传统公共服务的单线型供给逻辑,认为公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消费者,还可以成为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政府应当以赋能逻辑替代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救济逻辑。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联合生产”不同,中国的“联合生产”实践需要同时推进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深化政府职责调整,二是引导与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活动。为了加快这两项任务的时间进程,一些地方尝试将扩大社会参与纳入政府职能转变的整体过程,以政府主动转出公共服务的生产职能,为市场、社会组织及个体释放发展空间;再通过有意识地支持与培育社会自主力量,倒逼政府职责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形成良性互促机制。
  【关 键 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联合生产”;“政府—社会”互动;政府职能转变
  【作者简介】蒋源(1990— ),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地方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26-0011-04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迅速变化。尤其是社会结构分化的加深与流动人员的增加,加剧了社会需求的异质性和碎片化程度,给“后单位体制”时代的城市基层公共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的复杂化与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在基层管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社会参与来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另一方面,社会成长不足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软肋。在“行政吸纳社会”[2]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现实下,社会自治能力的不足和基层公共服务代理角色的加强,导致政府职能转变中管理职责的内在强化,使得社会主体的发育空间和参与机会在实际上一再被压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为各领域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与供给方式多样化的改革进程中,如何平衡政府主导与社会自主性提升之间的张力,使社会参与成为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支持性因素,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社会民众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发展与逻辑转换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和研究由来已久。随着政府面临的公共服务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上作为公共服务消费者的社会民众在很多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和研究领域中,社会民众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被认为是增强政府公共回应性,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公平,增进公民精神的重要出路。
  (一)超越供给—消费的单线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在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思维中,政府居于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供给的绝对主导地位,承担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的决策、人员组织、资金筹措(税收手段)、生产规划、具体生产和递送过程。[3]作为服务消费者的公民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并不参与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生产和递送的整个过程,只是通过意见表达渠道表达对公共产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