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7月中期

协商与选举之辩:概念分析与理论建构/李笑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笑宇 日期:2017-08-01 18:31:54
协商与选举之辩:概念分析与理论建构
——兼谈中国民主政治中的选举与协商
 
  【摘  要】西方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的发展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协商民主理论试图在批判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的基础之上恢复政治的公共之维。协商与选举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协商并不一定能保证产生共识,选举容易忽视对公民私人偏好的公共转换,而一个兼具协商与选举的民主模式在保留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能够克服不足。此模式在人大代表选举和基层协商治理中有潜在的应用空间,可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关 键 词】协商民主;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基层民主
  【作者简介】李笑宇(1992— ),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20-0004-04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高举民主的大旗,以实现人民民主为最高的理想。然而,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饱经磨难与曲折。因此,如何找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一直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核心话题。
  当今中国理论界对于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关系可谓莫衷一是,既有论者认为协商民主优先于选举民主,是对西方竞争性选举民主的替代和超越;也有人认为,“协商民主不可能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一条独立而优先的道路,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行本身就离不开选举民主,中国协商民主价值的彰显有赖于选举民主的完善与发展”[1]。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试图从概念层面辩证分析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尝试建立一个兼具协商与选举的理想民主模型,并就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与选举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理论述要及其局限
  滥觞于古希腊的民主,其本义是指人民的自我统治。经历漫长岁月的变迁,因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主形态,民主一词已经变成了一个万花筒,具有高度复杂的内涵和抽象的特征。任何一个概念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其内涵、特征、适用范围都会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所要讨论的,则是出现于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时期,兴盛于20世纪民主化浪潮中的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其代表人物熊彼特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政治领域内无论是群众还是个人都无法独立自主地、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志,实际上总是受到政治精英们的影响。随后,他给出了以竞争领导权为核心的民主理论的定义:“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做决定的权力。”[2]亨廷顿则顺着熊彼特的思路,继续强调与规范意义上对立的、经验的、描述性的民主研究范式,他认为,“民主政治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参与”[3]。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奠定在资本主义发展日趋成熟之后对权力、公民、国家的“去公共化”经验理解之上,反映了一种自私、冷漠的公民将政治事务委托给相互竞争的政客们打理的民主模式。多党竞争性选举民主有以下三个重要假设。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