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领导干部“命运共同体”思维及运用艺术/周海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海涛 日期:2017-06-13 08:33:44
  【摘  要】“命运共同体”不但是一种外交理念,也是一种领导思维。作为领导思维,它包含为政以德、和而不同、共享发展三个方面的内涵。领导干部“命运共同体”思维的运用艺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在领导与群众之间,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普惠、共享;其二,在领导班子之间,要始终坚持修德和睦、发扬民主、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三,在不同部门之间,要始终坚持党政同责、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理念;其四,本部门和中央之间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看齐意识,服从中央权威。
  【关 键 词】领导干部;命运共同体;思维;运用艺术
  【作者简介】周海涛(1983— ),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14-0044-03
 
  “命运共同体”概念近年来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与热议,源于其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崭新外交战略而闻名于世。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概念渐渐超越了外交属性,上升为一种治国理政理念,进而升华为对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共退的哲学思考。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命运共同体”思维不但在形而上意义上适用于处理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也在形而下意义上适用于处理中央与地方、领导与下属、不同领导部门之间的关系。换言之,领导干部如能把“命运共同体”思维活学活用,对单位的良性发展及自我领导水平的提升都将大有裨益。
  一、领导干部“命运共同体”思维的内涵
  “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因具有共同目标、利害关系而主动或被动结成的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共同担当是其最大的特点。作为一种领导思维,古已有之,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甚至可以说,这种思维是引领整个人类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最重要智力资源。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群”,通俗而言为团结合作,深层次而言即为“命运共同体”思维。在中国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先秦诸子对这种思维都有不同方式的表述:墨家主张“兼爱”,执政者只有博爱、大爱的胸怀才能使天下大治;兵家提出“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方得取胜之道;道家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非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命运共同体”。
  当然,在先秦诸子中,对“命运共同体”思维表述最为完备系统的还是儒家。儒家把这种思维简约为“和”。其逻辑起点是以“忠恕”为核心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进而上升为以“德治”“民本”为核心的治国理政之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为政以德”“与民休息”;最后是以“王道”为核心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协和万邦”“仁者无敌”“得道者多助”“化干戈为玉帛”。这也构成了中国人愿意把个人的“修齐治平&rdqu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