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李其原 胡 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其原 胡 伟 日期:2017-06-13 08:27:01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
●李其原 胡 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矛盾或社会利益冲突的一种反映形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愈来愈频繁。从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演化机理,从社会燃烧物质(社会矛盾)、社会助燃剂(社会舆论)、社会点火温度(突发性事件)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应策略。
  【关 键 词】社会燃烧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李其原(1972— ),男,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胡伟(1991— ),男,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项目“虚拟社会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38090);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级项目“社会燃烧理论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xcy201613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14-0030-03
 
  一、社会燃烧理论的导入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危机的形态,虽然反映出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或民众的利益诉求,但其存在的形式危及社会的稳定,给政府的治理带来挑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上,政府如何对其进行应对与管理,如何通过提高对事件的回应能力来维护自身的形象,是政府在网络治理中必须面临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将社会燃烧理论作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的主要依据,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应对策略。
  社会燃烧理论是由我国学者牛文元(2009)提出的一个社会物理学理论,该理论指出,物质的燃烧必须具备燃烧材料、助燃剂和点火温度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自然界中物质的燃烧,指有可燃性的物质,在助燃剂的作用下达到燃烧物质的点火温度从而产生燃烧的现象。类比到社会现象之中,社会燃烧也需要社会燃烧物质在社会助燃剂的推动下,达到社会点火温度。
  牛文元在《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中指出,社会形态从有序向无序蜕变的动力是社会燃烧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付允、牛文元等(2008)在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概念模型的构建中运用了社会燃烧理论,并分别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在其演化过程中的燃烧物质、点火温度和助燃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范泽孟等在《社会系统稳定性的调控机理模型》一文中强调,社会系统中燃烧物质及助燃剂的减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有效方式。胡勇、周凯归、雷雨若(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化解及其风险预警机制建构研究》中利用社会燃烧理论,阐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纠纷化解及其风险预警机制建构的问题,将多重利益配置作为社会燃烧物质、社会环境变化等客观条件作为社会助燃剂、事件发生到一定程度作为社会点火温度,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土地纠纷事件,并为化解土地纠纷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王治国在《社会体制改革、意识培养与社会系统稳定性》中,在对社会的体制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