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月中期

基层政府社区认同建设的文化治理效用研究/付春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付春华 日期:2017-03-15 17:33:37
基层政府社区认同建设的文化治理效用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理念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旨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社区建设与体制改革浪潮。但边缘与主流、个体与群体、异质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和意识冲突,增加了政府推进基层治理的难度。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平台,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基层政府要着力加强社区认同建设,通过文化认同,在基层多元治理网络中发挥其价值引导、规范约束、组织动员等功能,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一、社区认同是社区治理的运作支点和内生动力
  社区认同是指处于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和群体基于社区生活和发展需求,在对社区组织结构及其规则进行评价和接受社区反馈的过程中,产生对社区运行体制的认同,进而产生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形成关于社区发展的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社区认同是居民个人和群体基于社区层面的生活发展需求的一种包括意识感知、价值判断、组织参与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其本质是对社区文化的认同。社区文化在广义上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仅仅对社区的物质文化认同,与真正的社区认同还相距甚远。
  任何社会治理理念和策略都必须以相应的社会文化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认同,治理理念和策略都很难达成共识。在现阶段的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多元合作、协同共治是基本取向,社区多元协同治理是我国社区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要。社区治理的重要支点在于政府打造较强的社区文化认同,否则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力量和整体效能就难以发挥。只有建立起对多元共治模式的制度认同、行动认同和价值认同,多元协同治理才能实现。社区治理的目标与社会治理一致,即实现善治。理想的社区治理应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社区发展理念和价值、社区体制和权利实现、信息交流与需求满足等方面取得认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互动、协商、合作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仅仅依靠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难以实现,最根本的是需要社区产生推动其运行的内生动力,即社区认同不断增强。真正意义的社区并非仅是一个地理性概念,更是一个广义的社会文化范畴,它是对一定时期社会价值理念的认可和显现,意味着其成员对支撑其存在发展的文化的认同。社区精神的形成是实现社区认同的重要标志。社区认同建设将帮助居民重建社区情感,培养社区意识,增强心理归属,激活内生动力,意识到主体身份和地位,自觉关注社区事务和社区健康持续发展,使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投身社区治理,推进社区发展,实现社区善治。
  二、政府的社区认同建设形成文化治理效用
  (一)文化治理及其价值和特性
  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核心是以建立现代社会治理架构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和激活文化的治理功能,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达到社会的善治。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认为,文化治理主要是起到让社会或组织的现有成员整合内部力量解决问题、适应外部环境处理问题的作用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