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制度权威建构的制约因素分析/邢西敬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邢西敬 日期:2016-10-19 09:20:21
  【摘  要】制度是指在一定场域内,兼具规则和规范属性的制度客体,通过与制度主体的持续互动,嵌入主体内部,从而实现秩序和价值的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事实性和规范性是分析制度权威的两种视角,事实性视角下的制度权威指制度相关方对制度服从的事实状态,规范性视角下的制度权威指包括制度在道德哲学层面的正当性及在制度科学层面的合理性。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制度合法性、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场域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制度权威建构的主要因素。
  【关 键 词】制度;制度权威;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邢西敬(1979— ),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农村政治。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6)26-0004-04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政治性或社会性的探讨,其本质都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交往和关系最终都要落脚在制度上。制度是人类产生以来就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概言之,它是一个共同体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制度权威涉及制度的效用问题,当前在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我们要打破对制度建设的迷信,重建对制度执行的关切,关注制度权威的建构。
  一、制度内涵的梳理及再思考
  制度现象历史悠久,但对制度理论的探讨却是19世纪才逐渐开始的。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理解并不一致,制度内容涉及规则、思想习惯甚至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凡勃伦认为,制度的本质是一种思想习惯或精神态度。凡勃伦受德国经济学历史学派的影响,认为“制度本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1]。比较政治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青木昌彦,试图将制度现象放在博弈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指出“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2]。
  政治学侧重于从规范性角度理解什么是好的制度及如何设计完善的制度。“传统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集中关注法律理论、立法以及政治制度等规范问题。而‘新制度主义’把制度研究应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学,代表了一种政治学原初基础的回归”[3]。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制度被界定为规则和动机的集合,它们为有限理性设定了条件,因此形成了一个政治空间,一些相互依存的政治行为者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理性选择理论对制度研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如何在“个体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假定下,设计和操作完善的制度,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马克斯?韦伯从文化角度定义制度,强调制度对于社会意义的建构。韦伯关注文化规则对于界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支配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方式。在韦伯看来,无论是正式确立的宪法或规则,或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伦理约束等非正式的能够给人的行为以规约的社会文化形式都属于制度。韦伯认为,社会的人会赋予事件以意义,“当且仅当行动个体把一种主观意义赋予其行为时,行动才是社会的。个体并非仅仅对刺激做出机械的反应;相反,他们会先理解他们,然后才决定做出反应。如果研究者不考虑个体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