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习近平的用典观/周海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海涛 日期:2016-06-07 10:48:21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用典贯穿其多个场合讲话中。这些典故主要涉及修身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习近平用典的特点,从出处来看,包罗万象,出入经史子集;从内容来看,以儒、道、法三家为主,兼采其他,浑然一体;从方法来看,辩证扬弃,转换创新。习近平讲话中的大量用典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一是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文化自信、文化论证;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赋予文化强国建设以历史支撑;三是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关 键 词】习近平;用典;归类;特点;价值
  【作者简介】周海涛(1983— ),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思想史、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6)11-0055-04
  
  一、习近平用典的归类、内涵
  
  人民日报评论部最新编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选取习近平使用频率较高、较具代表性的用典135则,分为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等13个门类。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修齐治平”哲学观来看,则可粗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修身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乃为人、处世、为官之根本,为学则是修身的逻辑起点。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唐代诗人杜荀鹤诗句“少年辛苦终生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教导小朋友,为学要从小做起、从当下做起。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激励青年人把学与识、知与行结合起来。对于党员干部,习近平更是劝诫要把读书作为修身之基与理政之备,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他引用荀子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来说明学习对为官的重要性。为学作为为官的逻辑起点,始终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传统。早在《论语》中就有“学而优则仕”,隋唐科举更是把为学与为官建立了直接联系,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熟谙儒家经典非但是出仕之通途,更是“成圣”之要义。明代大儒王阳明少年时代在京读书,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对此却不苟同,他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王阳明看来,为学才能完善道德与守住良知,臻于圣境。从王阳明到曾国藩,都有这样一种追求:只有不断为学才能涵养精神,才能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推而广之,只有好的学风才能有好的士风、政风。
  二是为官之道。习近平对好干部标准有五条概括:“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在不同的场合他也都以用典的方式予以说明。如信念坚定,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此典源出《吕氏春秋》,原是形容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而不食周粟之志,习近平借此教育干部要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牢筑理想信念。关于为民服务,他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借用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