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2月中期

先秦时期四大学派领导思想的运用与借鉴/彭均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彭均国 日期:2016-01-27 17:38:23
  21世纪,面对政府转型,以何种领导思想作为领导策略成为重要议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反思历史,探寻历史中存在的领导思想派别。先秦时期作为中国领导思想的起点,对其加以考察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经考察,发现先秦时期存在四大学派,四大学派的领导思想又各不相同,并在借鉴和运用中赋予了当代特色。
  一、先秦时期领导思想的四大学派
  考察先秦时期的思想源流,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为了表达不同时期的社会诉求,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形成了中国古典四大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翟等人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韩非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四大学派有各不相同的领导理念,理念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对社会的领导方式上。
  儒家学派。作为中国的文化至尊,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人为代表,积极倡导为政以德、礼法并用的领导方式。一方面,在政治领导过程中,儒家学派提倡“仁政”。正如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指出的那样,政治干预具有强制性,其以压迫性的方式干预私人领域。正是在这种刚性权力关系中,孔子倡导“以德辅政”。德政是在传统的刚性政治中提倡教化,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政治理念是刚性权力关系的一种软化。然而,孔子并未指出“仁德”何以能够辅政。换句话说,孔子并未考察“仁德”的本质。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作为亚圣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人性之善,如水之走下,人无有不善,而德政正符合人的善良本性。为官者施政当“君子时中”,合乎时宜,赏罚分明。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当以礼之用,贤能之士“尚贤”;犒赏官员,政绩卓越者施以“禄赏”,以此便劳而不怨。由此,“仁德”作为一种软性管理方式,在施政中的合理性被完全确立了。另一方面,在政治领导中,儒家学派同时也认为,法政是必要的,如荀子所言“人性恶”。“仁德之善”受到“羞恶之心”的影响,为避免恶,刚性管理则是必要的,刑乃不得已而用之。由此来看,儒家学派确立了这样一种领导方式: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非礼者、乱事者、窃君反君者,必当以重刑。由此,德政与法政的辩证逻辑在政治管理中的关系被确立,儒家学派的政治领导方式也得以确立。
  道家学派。虽然在很多方面与儒家学派有所牵连,但是其以“无为而治”作为社会的领导方式也与儒家学派拉开了一定距离。道家学派以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道,为领导思想的核心,故而称为道家。老子以“道法自然”奠定了这一学派。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皆以“道”为本原,道乃万物之天性,是宇宙的自然法则。道是不可违背的标准。但是,人类总是背“道”而驰,总是欲求太多。老子将属于儒家的仁、义、礼、忠、信等都认为是欲求的结果,是“有为”的。“有为”是对“道”的一种违背,是人类社会的异化。因此,道家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石上,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领导方式,提倡圣人当行无为之事,施不言之教。治国如煎鱼,非必要,不翻动,免碎之。执政者不穷奢极欲,人民群众则淳朴节俭。换句话说,道家认为,治国当采取“无为而治”之策略。但是,“无为&r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