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治理视角下网络空间社会冲突的归因与消解/陶 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陶 鹏 日期:2016-01-18 17:13:35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转型社会、风险社会、信息社会三大结构性变迁,由此形成的叠加效应导致各种社会冲突频发。随着人类社会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二重化结构特征愈加明显,社会冲突开始向网络空间蔓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网络空间具有非常浓厚的本土化色彩,承载着非常显著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正是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背景因素,决定着我国网络空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数量和形式。基于治理视角科学分析网络空间社会冲突并加以积极应对,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命题。
  一、网络空间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基于特定社会阶层的网络空间社会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围绕利益分配产生的阶层冲突屡见不鲜。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被公认为是能够降低社会冲突概率的最佳社会构成,但中国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中间阶层。即便是在网络空间营造出的特殊语境当中,虽然社会阶层的强弱对比发生了变化,大众阶层成为强势话语力量,权威阶层、精英阶层时常扮演弱势角色,可是成熟的中间阶层也未出现。由于现实中的阶层力量对比在网络空间遭遇逆转,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缓冲和规范,权威阶层、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明显增大,经常处于社会冲突的亚临界状态。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在网络空间面临着结构性紧张,一些非常细微的矛盾累加起来就会导致情绪激化,让社会冲突从亚临界状态进入实质性爆发的超临界状态,产生对抗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特定社会阶层的网络空间社会冲突,不仅会以高强度爆发的表现形式阶段性存在,还会以低烈度的表现形式长期存在。当出现基于特定社会阶层的网络空间社会冲突时,不同的社会阶层通常会自动将冲突双方划分为“我群”和“他群”,网络空间的社会冲突因而得到强化,其表现形式会从低烈度发展为高强度,并导致更多的社会个体被裹挟其中。
  (二)基于特定地域范围的网络空间社会冲突
  针对特定地域范围以贴标签的方式固化刻板印象,将个体的行为失范无限扩大至该地域范围内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所谓的地域攻击和地域歧视。就当前社会现状而言,网络空间发生地域攻击的概率远远大于现实社会。每当网络公共舆论场所讨论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出现的社会事件,或者参与讨论者来自特定地域范围时,讨论的主题通常会很快发生偏离,“又是××人”“××人,不解释”等带有地域歧视性质的话语就会接踵而至,基于特定地域范围的社会冲突在网络空间迅速展开。地域间的歧视性攻击占用了网络公共讨论的时间、空间,不同地域的形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国家认同感被严重弱化。可以说,基于特定地域范围的网络空间社会冲突,是一种不具备任何积极意义的社会冲突形式。
  (三)基于特定社会事件的网络空间社会冲突
  越来越多的虚拟社会现象表明,人们对网络空间中公共性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普遍提升。几乎所有进入网络空间的社会事件都会引发一定范围的网络围观和网络评论。部分涉及公共治理、公共利益、公共道德的社会事件,更是带来了超大规模的集体性关注。多元化的观点意见、多中心的虚拟社会结构、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都为网络空间社会冲突的产生埋下了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