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2月中期

雁阵控制模式:应对网络社会复杂社会问题之结构/薛泽林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薛泽林 日期:2017-03-16 11:25:21
分层集聚,不但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也给已有基于科层制特征建立起来的社会治理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网络社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已有的社会结构形态,也对建立新的社会治理结构提出了要求。一般认为,在传统社会中,为解决信息交换不足的困境并降低管理的复杂程度,原有以个体为特征的社会逐渐形成了中心型的社会结构以及科层制的组织结构。这样,社会的中心结构和上层组织负责信息的收集和发送,由此提升了组织的运作效率。但网络社会“等权平等”[1]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却一再重塑着组织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网络社会的低门槛和普及性使得网络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相对平等的结构中,从而形成了新的网络状组织结构。二是由于技术的结构性和网络社会的系统性,网络社会又形成了新的多中心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组织失去了明显的单一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多个具有相对优势的次中心结构,且次中心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界限和规则,通过开源的系统不断吸收人才从而完成组织任务。可以说,在网络社会中,组织结构的变迁使得政策议程的运作越来越向跨部门协同演进。而立足于网络社会协同性的组织运作机制,以及信息传递的可控制性特征,建立新的社会治理结构成为应对网络社会治理风险的选择。
  三、雁阵控制结构及复杂问题解决方案
  雁阵控制结构是解决动态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雁阵结构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赤松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雁阵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日本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如何借助于动态比较优势实现“进口—进口替代—出口”的完整赶超过程。[2]后来,雁阵模型被赤松要的学生小岛清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重新阐释,用以解释东亚经济发展模式。[3]一般而言,雁阵模型具有以下三个隐含特征:首先,不同的合作主体之间存在着相对优势,且这种优势处在变化之中;其次,不同主体之间会随着相对优势的变化而在某一产业里担当头雁;再次,由于禀赋差异,不同主体间是一种相互继飞的关系。[4]在网络社会语境中,雁阵控制结构则指在社会治理领域,为应对复杂簇状问题,不同机构在社会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之下,以部门专业分工为基础(比较优势),根据不同簇状问题而组成问题解决的协同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一结构中,问题的最主要直接相关部门担当头雁角色,其他部门担当从雁,并在头雁的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在跨部门协同的雁阵控制模型中,每个部门都有基于专业分工的相对优势,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部门组成有差异的雁阵。这种结构区别于雁阵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雁阵控制结构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自发过程,而是在社会系统工程之下有意选择的结构。
  复杂网络社会的社会问题结构具有同雁阵控制结构相匹配的特征。在复杂网络社会中,网络的平等性并不是因为没有纵向中心而呈现出的扁平化状态,而是由许多个中心组成的多中心小社团链接网络。在网络社会运作中,一方面,可视化和网络中心性是网络社会运作的主要特点,具有中心位置的主体在网络中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另一方面,在复杂网络社会中,基于“生存”的本能和“生存得更好”的欲望,主体之间存在着同向匹配的特征,即每一个社会主体只熟悉其社会邻域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和情感模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选
[1][2][3][4][5]